九三阅兵外方嘉宾全名单公布,阵容强大但没有西方国家最高领导人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即将隆重举行阅兵式,而外方嘉宾名单的公布却折射出国际政治舞台的深刻裂痕。西方国家领导人的集体缺席,表面是外交礼仪的选择,实则暴露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阵营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与系统性抵制。这份名单如同一面棱镜,清晰映照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阵营化趋势与历史记忆的政治化操弄。
西方国家的缺席绝非偶然外交决策。回溯2025年5月俄罗斯红场阅兵,美欧领导人同样集体回避,形成抵制轴心国纪念活动的连续性姿态。这种默契行动背后,存在着日本外务省的系统性游说与美国战略协调的双重驱动。日本作为二战侵略国,始终试图淡化历史罪责,而美国则借机强化对盟友体系的控制,将纪念活动异化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
但是,西方阵营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捷克总统泽曼曾于2015年顶住欧盟压力出席北京阅兵,直言“捷克不应满足欧美所有需求”,彰显小国在外交自主性上的艰难突围。而此次日韩虽未派元首级代表,但仍遣使参与,暗示美国同盟体系内部的微妙裂痕。这种分化印证了国际关系学者沃尔兹的论断:次级国家在霸权压力下始终存在战略自主的冲动。
出席名单的“含金量”恰恰构成对西方抵制的有力回应。中俄两大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肩而立,代表全球战略稳定的核心支柱;伊朗与朝鲜作为具备核能力的区域力量,其参与凸显中国在敏感地缘议题上的独特影响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份名单覆盖了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新兴多边机制的核心成员,昭示着非西方世界正在形成价值共识与利益共同体。
展开全文
西方领导人的缺席选择,本质上是战略误判的体现。他们将中国定位为“体制性对手”,却忽视了一个根本现实:中国既是二战东方主战场,也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共建者。当德国总理默克尔选择在2015年“避开红场阅兵却赴无名烈士墓献花”时,这种象征性姿态恰恰暴露西方在历史认知上的精神分裂。既要利用反法西斯战争的道义光环,又拒绝承认非西方阵营在战争中的决定性贡献。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西方正在亲手瓦解二战奠定的多边主义基石。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对胜利纪念活动的抵制,本质上是对《联合国宪章》精神的背叛。当欧美领导人热衷于在诺曼底、阿登森林举行“小圈子纪念”时,他们实际在摧毁战后秩序。正如《环球时报》2015年所警示:西方把胜利日变成“地缘政治斗争日”的做法,正在摧毁“为数极少的世界性共同价值领地”。
历史终将证明,西方此次集体缺席将制造一枚回旋镖。中国通过阅兵展现的不仅是国防力量,更是对多极世界的坚定信念——当30余国领导人齐聚天安门广场时,他们共同见证的不仅是新型国际关系的萌芽,更是对单极霸权体系的公开否定。那些缺席者终将意识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中,自我孤立才是真正的战略自杀。国际政治的规律是:拒绝在历史纪念中握手的人,终将在未来谈判桌上失去席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