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全球支付份额再次被日元超过,对加拿大元领先优势大幅缩小
近日,国际支付清算系统SWIFT公布了2024年10月的全球支付份额数据,揭示了各国货币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最新地位与动态。在这份数据中,人民币的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其支付金额相较于9月显著减少了16.4%,连续两个月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导致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份额跌破3%大关,这是时隔许久之后的再次失守。
具体来看,10月份全球支付份额的冠军依然是美国的美元,其占比高达47.04%,远远领先于其他货币。美元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45%至50%的份额,不仅凸显了美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绝对实力与地位,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于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广泛认可与依赖。
紧随美元之后的是欧元,其支付份额占比为22.9%。尽管这一数字不到美元的一半,但欧元依然在全球支付货币中排名第二,并且与其他货币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作为欧盟的官方货币,欧元在支付、存储、投融资等领域都保持着重要的影响力,其背后是欧盟这一庞大的经济体作为支撑。
英镑在10月的支付份额占比为7.31%。虽然英国早已不再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但其与美国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使得英镑依然能够在全球支付货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展开全文
在美元、欧元和英镑之后,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特别是在人民币与日元之间,两者的份额争夺尤为引人注目。2023年11月,人民币的支付份额首次超过了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并在接下来的十个月里稳居这一排名。
然而,到了2024年9月,日元以4.27%的支付份额占比反超人民币,重新夺回了第四名的位置。而在10月,两大货币的排名虽然未变,但差距却进一步拉大。日元支付份额微降至3.91%,而人民币则大幅下滑至2.93%,与日元的差距已接近1个百分点。
面对这样的数据,人们不禁要问:11月人民币能否再次反超日元呢?
从10月的数据来看,这一任务似乎相当艰巨。更重要的是,加拿大元的表现也愈发强劲,大有进一步攀升的可能。在9月,加拿大元的全球支付份额占比为2.58%,比人民币少了1.03个百分点;到了10月其份额已上涨至2.73%,与人民币的差距已缩小至0.2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11月人民币可能连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的位置都难以保住。
人民币支付份额的下降是因为大量交易已经绕开了SWIFT系统呢?专业人士表示并不认同。
事实上无论是我国的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还是以俄罗斯为主导的金砖国家支付系统,目前都暂时无法替代SWIFT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地位。
以CIPS系统为例,SWIFT相比CIPS更像是一座四通八达的桥梁,连接着全球各国的金融机构和贸易往来。而CIPS则更像是一个码头,负责将送来的货物(即跨境支付指令)卸下后整理安置。无论货物在哪个码头装卸,都需要通过SWIFT这座桥梁来进行信息传递。
因此,认为CIPS或金砖国家支付系统分流了走SWIFT的人民币交易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此外,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季度公布的全球各国外汇储备数据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印证上述观点的依据。外汇储备是各国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资产,是各国央行和国际金融机构为应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当一国货币被广泛使用时,各国国库里往往会大量持有该种货币作为外汇储备。
今年二季度,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金额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比例并不高,只有1.9%,美元则占5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排名也出现了一些波动。在2023年第一季度之前,人民币外储数额一直排在全球第五位,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然而,从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人民币被加拿大元超过;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又被澳元超过。目前,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的排名已下降至第七位。
人民币全球支付份额和作为外汇储备货币数额的下降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
其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打压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和贸易限制,试图通过打压中国经济来维护自身的全球霸权地位。这种打压不仅影响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近期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增长放缓也可能对人民币的跨国贸易使用场景产生了影响。在俄乌战争刚爆发时,中俄之间的贸易额一度实现了快速增长。然而,中俄贸易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使得人民币在跨国贸易中的使用场景相应减少。
一国货币在实现全面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波折和挫折。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心,应该直面事实、正视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全球贸易的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论